北京时间 6 月 9 日,中国篮协公布 23 人集训名单,周琦、胡金秋等老将与杨瀚森、赵维伦等新星共同入选,而赵继伟、孙铭徽等联赛明星意外落选。主帅郭士强在采访中明确表示,此次选人不仅为 8 月亚洲杯蓄力,更着眼于 2027 年世界杯与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长远布局。这一 “立足当下、放眼未来” 的策略,引发外界对中国男篮重建路径的深度关注。
一、选人标准:状态、伤病与战术适配性的三重考量
郭士强透露,本次名单筛选遵循三大核心原则:

- 状态优先:重点考察球员过去一年在联赛、全运会及国家队集训中的表现。例如,广东队徐杰虽联赛数据不突出,但因 “团队配合意识强” 入选;广厦队孙铭徽虽刚率队夺冠,却因 29 岁年龄与 31% 的三分命中率不符合 “奥运周期规划” 而落选。
- 伤病评估:将球员健康状况视为硬性指标。赵继伟因喉部软骨骨裂未痊愈,存在亚洲杯期间突发风险,成为其落选主因;张镇麟、曾凡博虽入选,但需在 6 月底前恢复状态才能随队出征。
- 战术适配:围绕 “小个阵容 + 快速反击” 新体系,招入王俊杰、李弘权等机动性后卫,并保留周琦、胡金秋双塔作为战术支点。教练组特别强调 “国家队集训适应能力”,要求球员能快速融入防守轮转与挡拆配合。
二、集训计划:欧洲拉练与热身赛的实战检验
为磨合阵容,男篮将于 6 月 13 日开启为期 41 天的集训,期间安排 8 场高强度热身赛:
- 欧洲外训:7 月上旬赴突尼斯、荷兰进行 4 场对抗赛,重点考察年轻球员应对国际强度的能力。杨瀚森、赵维伦等旅外球员将在结束海外活动后归队合练。
- 国内练兵:7 月中下旬与委内瑞拉、波黑交手,检验战术执行效果。郭士强表示,名单将保持动态调整,“状态好的随时补进,状态差的必须下来”。
- 体能储备:采用 “三从一大” 训练原则(从难、从严、从实战出发,大运动量),针对亚洲杯对手沙特、印度、约旦的特点,强化外线防守与快攻转换能力。
三、人才储备:03 后新星崛起与年轻化战略
本次名单呈现显著的年轻化特征,23 人中 03 后球员占比超 40%,包括 05 年出生的杨瀚森、赵维伦等。郭士强坦言,这是 “为 2028 年奥运周期储备人才”:
- 内线新核:杨瀚森作为组织型中锋,具备出色的策应能力与篮下终结效率,被视为周琦的接班人。他与余嘉豪、徐昕组成的 “03 内线群”,将成为未来五年国家队的核心竞争力。
- 旅外力量:赵维伦(意大利乙级联赛)、王俊杰(西班牙青年联赛)等留洋球员的加入,为球队注入欧洲篮球的战术素养。郭士强强调,国家队将全力支持年轻球员 “走出去”,并与海外俱乐部保持密切沟通。
- 竞争机制:朱俊龙、曾凡博等锋线球员的入选,加剧了队内位置竞争。郭士强表示,这种 “良性内卷” 将倒逼球员提升抗压能力,“每场热身赛都是为奥运铺路”。
四、争议与回应:为何放弃明星球员?
名单公布后,赵继伟、孙铭徽等老将的落选引发热议。郭士强对此解释称:
UB8优游国际- 伤病风险:赵继伟喉部软骨骨裂尚未完全康复,若亚洲杯期间出现意外,将对球队造成致命打击。教练组必须 “为球员健康负责,也为国家队成绩负责”。
- 战术转型:孙铭徽的技术特点更适合 CBA 联赛的快节奏,而国际赛场需要更全面的防守与无球跑动能力。相比之下,程帅澎、廖三宁等球员更符合 “小快灵” 战术需求。
- 年龄结构:本次名单平均年龄 24.7 岁,较上届下降 1.8 岁。郭士强表示,“重建不是推倒重来,而是新老交替的科学布局”。例如,胡金秋、周琦等老将将承担 “传帮带” 角色,帮助年轻球员快速成长。
五、长远目标:从亚洲突围到奥运突破
郭士强在采访中多次强调,亚洲杯只是 “阶段性目标”,球队真正的野心在于 2027 年世界杯与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。他透露,教练组已开始研究奥运资格赛对手的战术特点,并计划在 2026 年窗口期启用更多年轻球员。
从历史数据看,中国男篮在世界级赛事中的最佳成绩是第八名(1994 年世锦赛、1996/2004/2008 年奥运会)。郭士强希望通过本次集训,为实现 “奥运前八” 目标奠定基础。他特别提到,杨瀚森、赵维伦等球员若能在未来三年持续进步,将成为冲击奖牌的关键力量。
结语
郭士强的选人策略,既是对亚洲杯的务实备战,也是对中国男篮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。这份 “动态人才库” 名单,既包含周琦、胡金秋等经验丰富的老将,也纳入杨瀚森、赵维伦等潜力新星,折射出中国篮球从 “依赖明星” 到 “体系化建设” 的转型。尽管外界对名单存在争议,但正如郭士强所言:“篮球是用实力说话的运动。” 接下来的欧洲拉练与亚洲杯实战,将是检验这套选人逻辑成效的试金石。而中国男篮能否在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突破,或许就取决于此刻埋下的人才种子能否茁壮成长。